太平路老街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文‧圖╱沈  橋

 

    斗六市太平路,舊稱「斗六門大街」,是昔日漢人貨物從嘉義進入竹山、集集等山區的必經之地,也是從古迄今,雲林縣軍事與行政中樞斗六市最重要的一條街道。

太平路老街,範圍從文化路圓環到郵局旁舊稱「觀音亭」的永福寺,全長約六百公尺左右。街道兩側所呈現的街屋風貌,大多為日治時期住商混合的傳統建築型態,其中有近九十棟左右的二樓洋房,是在明治末年或大正初期所興建的,迄今已有八、九十年以上的歷史。這兩排「巴洛克式」的老洋房,是雲林縣境內現存的斗六、西螺、褒忠、北港等幾條老街中,年代最久,保存也最為完整的街區。

    斗六,原為平埔洪雅族「柴裡社」的社址,這裡是諸羅城嘉義通往林圯埔竹山的交通要道,也是山區丘陵和平地的交界,更是漢人與原住民之間的界線。清朝乾隆初年,泉州人楊仲熹招募一批佃農,到斗六門從事拓墾,為聚落市街奠下根基,也逐漸發展成為漢番商業貿易的一個中心點。清代所稱的「斗六門大街」,或日治時期所謂的「斗六街」、「斗六郡大街」,指的就是太平路老街。

    太平路老街的巴洛克式建築,主要是以紅磚、洗石子交互使用的方式,使得頂層的山牆和窗前的花台,以及四周亭柱都有較為繁複的紋飾。這種肇始於日治年間,日人從歐洲地區國家引進的特殊建築風格,在這條老街上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。

    以最能引人注意的上方女兒牆為例,太平路老街的女兒牆,幾乎都是以磚造或泥作線腳,來和下方的屋身做為分隔;而且近百棟老屋中,僅有少數使用簡易的平頂形式,絕大多數都作成各種華麗的裝飾造型,包括三角形假山牆、圓拱形假山牆、破山牆、書卷、鏤空欄杆等。

    至於紋飾方面,太平路老街大多以泥作雕飾、彩磁拼貼,或者剪貼的方式來施作,主要的題材包括人物、花草、太極、獅龍鳳禽等吉祥物、家族姓氏、對聯及英文字母等圖案。

    早年,太平路老街裝飾華麗的街屋立面,十有八九均被五花八門的廣告招牌所掩蓋,失去原有的瑰麗風貌。直到民國八十二、三年間,在雲林科技大學空間設計教授群的協助下,當地居民以規畫完善的「斗六市太平路老街創造城鄉新風貌計畫案」,向行政院文建會爭取經費補助,除了將所有商店騎樓打通、統一懸掛商店招牌外,並且將斑駁殘破的女兒牆裝飾復原翻新,以「耳目一新」的方式,再度賦予老街新生命。

    經過重新打造的太平路老街,脫胎換骨之後,昔日暮氣沉沉的蒼老容顏,已全然改觀。為使老街成為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休閒的據點,太平路老街兩旁不但大量裝置夜間照明設備,同時還開闢露天咖啡廣場,早期每逢星期假日,夜間實施「封街」,禁止車輛通行進入,讓遊客們可以怡然自得的坐在大街上,一邊品嚐咖啡茶點,一邊欣賞老街絢爛耀眼的美麗夜景。

    八十年代,全台各地「老街新生」熱潮風起雲湧,斗六太平路老街,當年曾經拔得頭籌,成為國內眾多老街「再造重生」的一個成功案例。

 

image001         

1.年代久遠,保存完整的太平路老街         

 

image002

2.街屋立面以紅磚和洗石子交互使用,風格獨特

 

 

image003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3、巴洛克建築裝飾華麗,造型繁複    

image004

  4、日治年間的太平路老街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雲林救國團公益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